为政府、企业、个人提供智囊性综合服务

一周经济评论|法治化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

2019-10-16 来源: 浏览:354

■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优化营商环境好做法,上升到法规高度,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,事关经济健康发展的长远大计,也标志着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在市场化、法制化建设进程中树起了新的里程碑

□盛 刚

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(草案)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,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。作为我国第一部营商环境法规,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层面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法规,《条例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法治化、市场化营商环境建设进入了新阶段。

《条例》围绕市场主体需求,聚焦转变政府职能,对标国际先进水平,通过更大力度放权、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、加强市场主体保护、突出政务公开透明、严格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规范,着力营造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、一体保护的营商环境。条例涵盖“市场主体”、“市场环境”、“政务服务”、“监管执法”和“法律保障多个方面,而“平等、公平”则是其核心。让市场各类主体能平等使用生产要素,公平参与市场竞争,最好的保障就是让他们遵守共同的规则。

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。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,实际上就是把实践中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的过程。《条例》所含的内容,也正是对国际优化营商环境以及国内近年来建设经验的归纳与总结。众所周知,经验再好,只要上升不到制度层面,就不能持久,也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。而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优化营商环境好做法,上升到法规高度,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,事关经济健康发展的长远大计,也标志着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正日益摆脱“文件治理”的老路,在市场化、法制化建设进程中树起了新的里程碑。

法治化优化营商环境的现实意义更无需多言。今年上半年,我国日均新设企业1.94万户。截至今年6月底,全国有各类市场主体1.16亿户。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,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一次性提高32位,在全球的排名已从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,首次进入世界前50,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的最好名次。这些成果的取得,和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及出台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密不可分。

尽管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成绩明显,但对标国际一流水平,差距仍然不小,而“放管服”改革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若没有法律法规可依,进一步复制和推广也面临难题。因此,在高质量发展阶段,从国家层面加快营商环境专门立法,确立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基本制度规范,已是当务之急。而从当前来看,这一《条例》不但可以让各类市场主体吃下“定心丸”,也让世界对中国经济更有信心,对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有重要意义。

随着《条例》出台,我国“放管服”改革迈入制度创新的阶段。过去发展是靠要素驱动,现在更多要靠制度创新推动。也因此,《条例》草案绝大部分内容,都意在改变营商环境欠优、“放管服”改革滞后的状况——“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”“推行‘互联网+监管’,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”“严禁违反法定权限、程序对市场主体和经营者个人的财产实施查封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”“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、同标准办理”……所有这些,都直指并着力破解长期困扰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缺失、透明度不够、鼓励创新不足以及产权保护、政府服务不到位等痛点、难点问题,也由此可见,国家深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之坚、力度之大。

《条例》有了,未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。营商环境建设是项系统性工程,一个环节、一个流程掉链子,就可能影响全局。因此,确保条例的举措落到实处,一方面,要做到责任层层落实,环环相扣;另一方面,要加强部门之间、条块之间的合作,多沟通少扯皮,避免中梗阻现象出现;还应建立反馈和考核机制,将考核结果与管理者的绩效等方面挂钩。说到底,市场主体才是营商环境的终极评价者。只有在对症下药的基础上,帮企业化解痛点、疏通堵点、克服难点,让企业敢投资愿投资,不断增强长远发展信心,营商环境的优化才算落在了实处。

联系方式

电话:028-86246918

邮箱:sczhiku@163.com
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华府大道1号蓝润置地广场T1栋23A03室

微信公众号